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机构

自然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18-07-04    浏览次数:     来源:

①曲靖鱼化石介绍

曲靖是“鱼的故乡”,对曲靖鱼化石的研究历史源远流长。1963年,古生物学家刘玉海在寥廓山发现鱼类化石,并定名为计氏云南鱼,属于胴甲鱼类。19808月,由多国著名古生物学家组成的国际联合考察团在曲靖市发现了包括无颌类、胴甲类、棘鱼类等门类的30余种古鱼类化石。1981年,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中科院院士张弥曼详细研究了曲靖4亿年前西屯动物群中一种原始肉鳍鱼类先驱杨氏鱼。80年代中期,潘江在沾益中泥盆世地层中首次发现了”中华小肢鱼”化石。1993年,张弥曼与朱敏在曲靖沾益又发现了“肯氏鱼”化石,解开内鼻孔起源之谜。2008年,在罗平发现了众多保存精美的三叠纪鱼类化石,为“鱼的故乡”注入了新的活力。自2009年起,朱敏课题组相继在英国《自然》、美国《科学》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轰动全球的研究成果,比如最古老、最完整保存的硬骨鱼“梦幻鬼鱼”、盾皮鱼类初始全颌鱼、长吻麒麟鱼和志留纪最大的脊椎动物钝齿宏颌鱼。这些鱼化石填补了早期脊椎动物演化树关键位置的缺失枝节,为解决演化生物学领域一些长期争论不休的重大问题提供了重要证据,对推动学术界“从鱼到人”演化进程探索具有重大意义,大大更新了人们对早期脊椎动物演化历程的知识,其中许多成果已经进入国际权威教科书。

②中心简介

为了更好的对曲靖鱼化石开展研究,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于2018514日正式挂牌成立。该中心主要整合了生物资源与食品工程学院、云南高原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中国铜商文化研究院三个机构的科研力量,目前以曲靖特色鱼化石为主要研究方向,兼顾曲靖特色生物资源及曲靖历史考古等方向。目前中心名誉主任是“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张弥曼院士,中心主任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研究员,常务副主任为唐利洲教授,副主任为施晓东和杨黔云教授,另外,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院长李德铢研究员和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学平研究员为中心的高级学术顾问。中心目标是从教育、科研、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推动学校发展,以中心为依托逐步建成云南曲靖鱼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和珠江源世界地质公园,大力提升曲靖师范学院的国内、国际影响力。

③张弥曼和朱敏简介

张弥曼简介

张弥曼,古脊椎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53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从事古生物研究;1983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担任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1993年担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1995年被选为伦敦林奈学会外籍会员;2011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10月获得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2018323日获得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张弥曼从事比较形态学、古鱼类学、中-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及生物进化论研究。对泥盆纪总鳍鱼类、肺鱼和陆生脊椎动物间关系研究的结果,对传统看法提出了疑问,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在中新生代含油地层鱼化石研究中,探明了这一地质时期东亚鱼类区系演替规律,为探讨东亚真骨鱼类起源、演化和动物地理学提供了化石证据,提出对中国东部油田地层时代及沉积环境的看法,在学术上和实际应用上都有一定价值。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张弥曼调查、采集和研究了东北白垩纪中期(距今约一亿年)及渤海沿岸地区新生代始新世(距今约五千万年)以来的含油地层中的鱼类化石,对含油地层的时代和环境提出了与当时同行的观点不同的意见,后来被石油地质专家们采用,为祖国的石油勘探和开发做出了贡献。

20世纪80年代初,正在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进修的张弥曼,通过复杂、严谨的化石还原技术,研究了云南曲靖杨氏鱼、奇异鱼的结构,大胆指出:它们没有内鼻孔,是一种原始的肺鱼。这一观点挑战了当时的权威学说。她的发现让世界古生物界为之震动,对四足动物起源新一轮的探索由此开启。随着中国云南曲靖陆续发现震动古生物界的泥盆纪、志留纪鱼化石,张弥曼的观点逐渐获得学界认同。

朱敏简介

朱敏,主要从事古脊椎动物学及相关地层学、古生物地理学研究,在颌起源与演化、硬骨鱼纲起源与早期演化、四足动物起源等研究方向取得系列创新成果。近廿年来,带领课题组为解决古生物学与演化生物学领域一些长期争论不休的科学问题(如有颌类早期分化格局、内鼻孔起源等)提出了有影响力的新假说并提供关键实证,改变了学界对这些问题的固有认识,推动了对硬骨鱼纲起源乃至有颌类早期分化的探索,使中国早期脊椎动物(主要为古生代鱼类)研究稳居古脊椎动物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地位,学术成就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迄今已发表学术论著130余篇/部,其中NatureScience(含5篇子刊)论文18篇(第一或通讯作者15篇)。

曾任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491项目主席、国际地层委员会泥盆纪分会投票委员、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等职。现为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核心骨干)、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主任、《古脊椎动物学报》副主编,GeodiversitasPalaeodiversity andPalaeoenvironmentsScientific Reports等杂志编委。1999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3 年成为瑞典皇家科学院第三期阿特迪讲座的主讲嘉宾,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并先后获得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五完成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地球科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奖项。